top of page
​高士人物
DSCF4746_edited.jpg
​靈媒 | tjuku qidip

高士部落的最後一位耆老靈媒「tjuku qidip」不僅肩負部落祭儀與文化傳承的重任,更是傳統領域的守護者。在她無私的傳承下,部落的年輕一代得以重新認識這片祖先流傳下來的土地,並學習如何與自然共生。她曾為台灣首次火箭發射進行祝福儀式,象徵著部落精神與現代科技的交匯,展現了傳統智慧與創新探索之間的深層連結。這樣的儀式不僅保護著高士部落的文化根基,更將祖靈的庇佑與祝福延伸到現代世界,讓這片土地的故事與精神得以持續傳頌。

01
​張美惠 督導 | Vavua Qidip

張美惠督導在高士部落的文化復興與社區營造中,扮演著重要的指導角色。她積極推動文化傳承、傳統技藝復興及青年教育,同時在社區營造中協調資源,促進居民參與,提升部落的整體凝聚力。她的教導不僅是知識的傳遞,更是對部落未來發展的深刻關懷。透過她的協助,部落的青年逐漸成為文化復興的中堅力量,讓傳統與現代在高士部落的發展中相互輝映,走向永續的未來,也為社區創造了充滿活力與希望的生活環境。

DSCF4793_edited.jpg
02
理事長.jpg
​陳貴龍

陳貴龍先生,不僅是屏東牡丹鄉高士社區發展協會的現任理事長,也是一位熱愛部落的工藝家。他秉持自發性的精神,長期投入部落環境的整理與改善,無論是修繕公共空間、維護自然景觀,還是協助社區基礎建設,他總是親力親為,以實際行動帶動部落的改變。
作為工藝家,陳理事長擅長運用自然素材進行創作,將傳統技藝與現代設計結合,展現部落文化的獨特魅力。他的作品不僅是藝術品,更是傳承部落智慧與故事的重要載體。他的創意和熱忱,讓更多人感受到高士部落的美與深度,同時也鼓舞了部落居民參與文化與環境的守護工作。陳貴龍理事長以身作則,成為部落永續發展的堅實推手和靈魂人物。

03
​李恩屏 | Vavua Qidip

現任屏東縣牡丹鄉高士部落青年會會長。她畢業於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,在對部落以及家族的使命使然,選擇回到家鄉投入部落文化保存與創新。身為兩個重要祭儀家族(qidip與paqevet)的後代,致力於文化復興與智慧傳承。
「自然智慧共生」為理念,協助推動部落多元就業發展計畫,結合林下經濟與文化創意,創立高士創意料理與文創商品,提升部落產業價值。她同時投入環境保育與青年賦能,透過傳統技藝、文化活動和生態教育,實現部落永續發展,展現青年對土地與文化的深層連結與使命感。

DSCF4654_edited.jpg
04
​高士動物
腹斑蛙_edited.jpg
高士腹斑蛙

高士部落的最後一位耆老靈媒「tjuku qidip」不僅肩負部落祭儀與文化傳承的重任,更是傳統領域的守護者。在她無私的傳承下,部落的年輕一代得以重新認識這片祖先流傳下來的土地,並學習如何與自然共生。她曾為台灣首次火箭發射進行祝福儀式,象徵著部落精神與現代科技的交匯,展現了傳統智慧與創新探索之間的深層連結。這樣的儀式不僅保護著高士部落的文化根基,更將祖靈的庇佑與祝福延伸到現代世界,讓這片土地的故事與精神得以持續傳頌。

05
山林雞

以里山倡議為理念,「社會一生態一生產地景」為架構的混農林業經營模式,使用低密度、小規模的飼養原則,兼顧動物福祉,達到維持生物多樣性與生態永續的宗旨。

006山林雞.jpg
06
​高士植物
007椴木香菇.jpg
椴木香菇

椴木香菇以稱為原木菇、椴木冬菇、段木菇,椴木香菇顧名思義就是種在木頭上的香菇,許多椴木冬菇產自東北亞寒帶森林樹下,在半野生環境生長而成,每一朵香菇都經過陽光的照射、露水的滋潤,在低溫下緩慢成長,不但肉質Q彈,營養價值也豐富。

07
野牡丹

野牡丹的花型美麗,其花語為「英勇犧牲」,有一說法是紀念牡丹社事件壯烈犧牲的原住民。而野牡丹除了觀賞用之外,在藥典中提及許多功效,能治療腫毒、痢疾、胃病等,又能治關節炎、風濕、瘡疥、肺癰、小兒發育不良、乳汁不下及月經不調……等。

008野牡丹.jpg
08
009三叉蕨.jpg
高士佛三叉蕨

莖短而粗壯,直立。葉柄叢生,褐色,基部有大量堅硬的纖維狀不定根;鱗片披針形,有毛尖,褐色,不透明;葉長橢圓狀披針形,二羽狀半裂;孢子囊群圓形,內側;絨毛大而扁平,附有狹窄的竇。在台灣生長於低山林地。

09
高士佛赤楠

原生於恆春半島的臺灣特有種,生育地的環境為海拔500 m 以下迎風坡常綠闊葉林下。常綠喬木,株高可達數米。枝條光滑。葉成革質、先端較鈍,基部漸尖,成卵狀長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,新葉呈紅褐色。葉表面密油點,側脈明顯,果球形,花序圓錐狀,為聚繖花序,花梗無毛且短。花白色,萼筒寬鐘狀 ;花瓣合生為花萼;雄蕊多,為花絲絲狀,花藥長圓狀球形。

010高士佛赤楠.jpg
10
011高士佛饅頭果.jpg
高士佛饅頭果

小枝完全無毛。葉上面深綠色到綠色,下面灰綠色,披針形或長橢圓狀卵形,近革質到黃褐色,先端漸尖,基部銳尖或圓形,或多或少傾斜。雄蕊4-6。子房無毛,4-6室

11
高士佛紫金牛

小灌木;幼莖被短柔毛,葉倒披針、橢圓或長橢圓狀卵形,圓齒緣,下表面灰綠色並被短柔毛。花序繖形,腋生或生於花枝先端,總梗被微柔毛;花枝前端具1-2小葉。萼片線狀三角形。為恆春特有種,分布於恆春半島低海拔森林中。

010高士佛赤楠.jpg
12
013高士佛莪白蘭_edited.jpg
高士佛莪白蘭

葉較短胖,綠色帶紅暈,花紅色,唇瓣三裂,中裂片長寬略等比。

13
高士佛澤蘭

澤蘭屬常綠多年生草本,台灣特有變種,分布台灣南部低海拔山區。莖細長,株高60~1.5cm,全株平滑無毛。對生三角狀卵形葉,葉尖尾狀漸尖,葉緣寬鋸齒。頭狀花序繖房狀排列,花白色至略帶粉紫色,全由筒狀花構成,開花期夏至秋季。
花期長,蜜源充足,受到多種蝴蝶(青斑蝶、樺斑蝶和小青斑蝶等)和蜜蜂的喜愛。花蜜含有生物鹼,能幫助斑蝶類雄蝶合成「斑蝶素」,用來吸引異性。

014高士佛澤蘭.jpg
14
015高士佛羊耳蒜.JPG
高士佛羊耳蒜

假球經長柱狀有明顯稜突,具2片葉,葉線形或長橢圓形。花序頂生,花密集,花徑約6 mm。分佈於恆春半島東側之闊葉樹林中。

15
高士佛豆蘭

高士佛豆蘭是一種優質的豆蘭品種,屬於蘭科植物,花朵大而美麗,色彩多樣,香氣濃郁。豆蘭喜歡溫暖潮濕且排水良好的環境,常用於室內栽培,是具有觀賞價值的植物。

016高士佛豆蘭.jpg
16
017高士佛上鬚蘭.jpg
高士佛上鬚蘭

又稱“上鬚蘭”,是一種豆蘭屬植物。它的花朵大而華麗,形狀類似蝴蝶,通常呈白色或淡紫色,花期長且持久,深受蘭花愛好者喜愛。

17
18
52
高士佛風蘭

屬於蘭科風蘭屬,是一種珍貴的蘭花品種。這種蘭花以其鮮豔的色彩和獨特的花型著稱,花色有藍、紫、紅等多種,非常引人注目。風蘭不需土壤,通常附生於樹木或岩石上,喜光和潮濕的環境。

018高士佛風蘭.JPG
019倒吊蘭.jpg
倒吊蘭

又稱為「蝴蝶蘭」或「倒吊蘭」,屬於蘭科的植物,這種植物的花朵獨特,呈現倒掛狀,像是蝴蝶翅膀展開。倒吊蘭的花朵顏色多樣,常見的有粉紅、白色或紫色,並且有濃郁香氣。它適合在溫暖、潮濕且光照充足的環境中生長,通常用於室內栽培或園藝裝飾。

19
高士佛樫木

又稱“樫木蘭”,它的花朵小而美麗,常呈粉紅、白或紫色,花期長,具有淡雅香氣。高士佛樫木適應性強,喜光且耐乾旱,適合在溫暖的環境中生長。

020高士佛樫木.JPG
20
021高士佛苎麻.JPG
高士佛苧麻

又稱「苧麻蘭」,是一種美麗的豆蘭屬植物。它的花朵大而濃密,呈白色或淡黃色,花序如長串,像是瀑布一般垂掛,十分壯觀。苧麻蘭喜歡溫暖潮濕的環境,常見於山地或樹木上附生生長。

21
方柄陵齒蕨

它的葉片呈羽狀分裂,葉形優美,帶有光澤。葉柄呈方形而得名,其下部帶有鱗片。這種植物喜好濕潤的環境,通常生長在山谷、溪邊或熱帶雨林中,對於光照要求不高,因此在陰暗的環境下也能茁壯成長。

​方柄陵齒蕨jpg
22
023萊式線蕨.jpg
萊氏線蕨

是一種常見的蕨類植物,廣泛分布於亞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。它的葉片呈狹長的劍形,葉緣有深裂,質地輕薄,顏色常呈綠色或帶有銀白色的條紋,十分優雅。這種蕨類常見於林下陰濕處,對光照需求不高,喜歡潮濕的環境。

23
小笠原卷柏

屬於卷柏科,是一種低矮的多年生蕨類植物。它的莖纖細,分枝密集,葉片細小呈鱗片狀,排列緊密,形成柔軟的地被層。這種植物常見於潮濕的森林地區或山谷陰暗處,對環境濕度要求較高,但也能耐受短期乾燥。

小笠原卷柏具有強大的生命力,乾旱時會捲縮以保持水分,一旦吸收足夠的水分,便會恢復生機,因此又被稱為「復活草」。

024小笠原卷柏.jpg
24
025小葉石薯.jpg
小葉石薯

是一種生長於熱帶地區的薯類植物,葉片小而心形,攀緣生長,並能產生美味的塊莖,通常呈紫色或白色。小葉石薯在飲食中用途廣泛,可以蒸、煮或製作成各種料理,口感綿密,富含澱粉和營養。小葉石薯也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,傳統上被用於改善消化和增強免疫力。由於其耐旱性和適應性強,這種植物在農業上也受到重視,是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。

25
細葉冷水麻

屬於蕁麻科。這種植物通常高達1至2公尺,具有細長而柔軟的葉片,花小而不顯眼,通常在夏季開花。細葉冷水麻喜歡生長在潮濕的環境,常見於山地或溪邊。這種植物的纖維質可用於製作麻布,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和透氣性,並在傳統上用於編織和製作衣物。此外,它在生態系統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,吸引各種昆蟲,是某些動物的食物來源。

026細葉冷水麻.jpg
26
027灰莉.jpg
​灰莉

屬於桔梗科。這種植物通常高約60至120公分,具細長的葉片和美麗的紫藍色花朵,花期一般在夏季。灰莉常見於山地和林地,喜歡潮濕的環境,常被用作觀賞植物,也有一定的藥用價值,傳統上被用於治療咳嗽等症狀。它的生態價值和美麗的外觀,使其在園藝中受到喜愛。

27
烏心石舅

烏心石舅是一種台灣特有的植物,學名為「黑心石舅」,屬於豆科。這種植物的葉子呈現深綠色,具有光澤,果實則為豆莢,成熟後會裂開,散播種子。烏心石舅喜歡生長在潮濕的環境中,常見於山區或河邊,具有一定的生態價值。此外,它的樹幹和葉子在傳統醫療中也有一定的用途,受到當地人們的重視。

028烏心石舅.jpg
28
029竹柏.JPG
竹柏

竹柏,別名南攻竹柏、臺灣竹柏、恆春竹柏、山杉、竹葉柏。葉脈平行似竹葉而得名,材質似杉木,故有山杉之稱。竹柏是有名的景觀樹與行道樹種,為常綠喬木,高可達20米,病蟲害為橙帶藍尺蛾。

29
分枝莎草蕨

短走莖,葉細長,二叉分支。它的名字dichotoma ,在拉丁語中的意思是切成兩半,指的是它的葉子的形狀。這種植物在印尼和馬來西亞有著用於傳統醫學的歷史。

035分枝莎草蕨.jpg
30
034台灣野牡丹藤.jpg
臺灣野牡丹藤

多年常綠蔓狀灌木植物,臺灣特有植物,樹高0.5~2m,枝條長伸時呈蔓狀生長。葉輪生或對生倒卵狀披針形,花頂生,繖形花序下垂性,成串聚集,白色至粉紅卵形花瓣4枚,雄蕊附屬物紫色。紫紅色漿果球形,完熟時紫黑色。

31
紫背草

紫背草族語Kamutu,草本植物,葉互生,葉卵形至披針形。花為頭狀花序。瘦果。臺灣全島各地常見的野花。
紫背草的嫩莖葉可以作為野菜煮食,但直接煮會有苦味,先用沸水汆燙或用鹽水泡一泡,兩種方式都能去除苦味。去除苦味後,無論是煮還是炒,都非常適宜。紫背草的嫩莖葉還可以加香料或其他調味料醃漬成泡菜,酸甜可口。花蕾可以直接油炸,或與兔兒草和野莧菜一起煮湯。山地飯在排灣族語的原意是指「加了菜的飯」,不管加什麼野菜都叫山地飯,但最好吃的山地飯一定要加紫背草,族人不會特意去採紫背草,而是當小米、花生田在除草的時候順便拔起來,再帶回去煮,煮完會分享給左鄰右舍,藉此凝聚部落周遭的感情。

033紫背草.jpg
32
032假酸漿.jpg
假酸漿

假酸漿族名ljavilu,小灌木,葉對生或近對生,葉形橢圓形。花序為圓錐花序。果實為堅果。生長在本島中部及南部低海拔及陰濕的山麓或林緣地帶。
嫩葉可作為蔬菜食用,像是部落常見的料理—假酸漿小魚乾湯。
在祭儀時,族人會摘取葉片包裹小米、稻米及豬肉,製成山地粽 avay。每逢特別日子,必備食物Cinavu也使用假酸漿所製作,是高士部落最具有代表性的飲食之一,現採一些假酸漿嫩葉,洗乾淨後晾乾後包入小米或糯米、豬肉等食材包裹起來,假酸漿外圍再用月桃葉或芒草包住用細繩綁緊後烹煮即可食用。根據耆老口述假酸漿cinavu(吉拿富)是近年發生的事,以前吉拿富只會用月桃葉來包裹。葉片剁成絲及蛋液攪拌混合,成為營養可口的部落煎蛋。

33
臺灣胡椒

臺灣胡椒族名ljivanger,小灌木,葉形近圓形至腎形,葉緣全緣或細圓齒緣。花序為穗狀花序。果實為漿果。

生長在本島中南部地區,從平地至海拔1,300公尺的山區,喜陰暗潮濕的環境,多以族群性聚集。

幼葉和花朵都可作為食材使用,部落常見的料理方式是在臺灣胡椒葉片佐鹽巴乾煎蝦蟹。另外,臺灣胡椒葉片可製作成美味的吉拿富,同時具有提味及去腥的功能,是部落在地的調味品。剁碎的葉片、魩仔魚及蛋液攪拌混合,則成為營養可口的部落煎蛋。葉片可作為保健植物,多用於改善消化道系統及肝臟方面等疾病、葉片萃取物可用來治療感染和發炎等。

030臺灣胡椒.jpg
34
031羊不食茄.jpg
羊不食茄

羊不食茄族名 vacungau

小灌木,葉形長橢圓形。花為聚繖花序。漿果。生長在本島森林內開闊處或林緣地帶,喜歡生長在涼爽潮濕的地方。

果實和根部可以食用。部落常見的料理是將果肉打成果汁來飲用。族人說奎東茄和癲茄都有保護腸胃的功能,但奎東茄效果更好。將根部剁碎,在太陽曝曬3日,將根部放入鍋中加入水煮開成飲品。國外研究指出本種果實可作為保健植物,含有類胡蘿蔔素和酚類化合物,具有抗氧化劑的功效。

35
​高士農產品
034蜂蠟.jpg
蜂蠟

高士部落的蜂蠟是當地具有獨特特色的天然產品之一,與部落居民的傳統生活方式息息相關。蜂農們遵循自然與環保的養蜂方式,確保蜂蠟的純度和品質。

36
椴木香菇

椴木香菇以稱為原木菇、椴木冬菇、段木菇,椴木香菇顧名思義就是種在木頭上的香菇,許多椴木冬菇產自東北亞寒帶森林樹下,在半野生環境生長而成,每一朵香菇都經過陽光的照射、露水的滋潤,在低溫下緩慢成長,不但肉質Q彈,營養價值也豐富。

007椴木香菇.jpg
37
035高士佛澤蘭茶包.jpg
高士佛澤蘭茶包

高士佛澤蘭茶包是高士部落的特色產品,以當地特有的佛澤蘭(也稱為馬告、排灣香草)為主要原料製作而成。佛澤蘭是台灣原住民文化中的珍貴植物,排灣族長期以來將它作為調味料、藥材和茶飲使用,這種植物因其獨特的香氣和保健功效受到歡迎。

38
​高士景點
石板屋

高士部落的石板屋是排灣族的重要傳統建築,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與歷史價值。位於屏東縣牡丹鄉的高士部落,保存了一些傳統的石板屋,這些建築不僅展示了排灣族人的生活智慧與工藝技巧,也反映了他們與自然環境的緊密聯繫。

036石板屋.JPG
39
037鳥居.png
高士神社

高士神社位於屏東縣牡丹鄉的高士部落,這座神社是日治時期所建立的,主要是用來祭祀日本的神祇,也象徵著當時日本殖民統治下的歷史遺跡。隨著時代的變遷,神社逐漸成為了當地歷史文化的一部分,並見證了高士部落的變遷。

白色鳥居

高士部落的白色鳥居是一座具有文化和宗教意義的地標,位於部落入口處。這座鳥居代表著排灣族對自然和祖靈的尊敬,常被視為通往神聖空間的象徵。白色鳥居的設計簡潔而典雅,讓人感受到靜謐的氛圍。在鳥居附近,居民和遊客可以參加傳統的宗教儀式或文化活動,體驗排灣族的信仰和習俗。這裡不僅是一個觀光景點,也是一個重要的文化交流平台,吸引許多人前來瞭解和尊重原住民族的文化。

40
41
神社小舖

是一個以提供當地特色商品和手工藝品為主的小店。這裡不僅販售當地的紀念品,還有各種與原住民文化和傳統相關的手工藝品,如編織、雕刻和陶藝等,展示了高士部落的獨特文化與藝術。這個小舖不僅是購物的地方,更是一個文化交流的平台。

038神社小舖.jpg
039農場.jpg
高士佛808青年示範農場

高士佛808青年示範農場位於屏東縣牡丹鄉高士村,是由高士社區發展協會成立,做為高士部落的重要農業示範基地,旨在推動部落經濟發展與文化傳承。農場占地約2公頃,主要發展林下經濟,培育段木香菇、養蜂、放養土雞等產業,並設有苗圃,種植各類經濟作物。此外,農場也提供生態旅遊體驗,規劃農場走讀、過火祈福、手作體驗等活動,讓遊客深入了解部落文化與生態環境。透過這些努力,農場不僅為部落創造就業機會,也吸引青年返鄉,為部落注入新活力。

42
43
祖靈廟

高士祖靈廟位於屏東縣牡丹鄉高士村,是排灣族高士部落的重要信仰中心,供奉部落祖靈,象徵著對祖先的尊敬與感恩。每年農曆除夕,部落的頭目、巫師和祭司會帶領居民前往祖靈廟,迎接祖靈回家過年,並在初二送祖靈,這些儀式強化了部落的凝聚力與文化認同。祖靈廟見證了部落的歷史與傳統,是族人心靈寄託的重要場所。

040祖靈廟.jpg
DSCF4738_edited.jpg
Vuvu靈媒雜貨店

Vuvu靈媒雜貨店位於屏東縣牡丹鄉高士村,是一間融合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特色商店。店內提供多樣的傳統美食,如手工製作的排灣族糕點和特色飲品,讓顧客品嚐到地道的原住民風味。此外,店內也販售精美的傳統服飾,包括手工織布、刺繡等工藝品,展現排灣族的服飾文化之美。幸運的話,vuvu也會替來店內的客人祈福喔!

44
45
高士部落文化健康站

高士部落文化健康站位於屏東縣牡丹鄉高士村,是一個獲全國評鑑優等的延緩失能站,致力於提升部落長者的生活品質與健康。健康站每週一至五上午開放,提供健康操、益智遊戲、手工藝等活動,並由照護人員陪同長者參與,促進身心健康。此外,健康站每天提供午餐,讓長者享受營養均衡的飲食。為了傳承部落文化,健康站還舉辦傳統文化分享會,邀請長者以南排灣族語分享個人故事,讓部落年輕一代認識族群文化的根源。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長者的生活,也加強了社區凝聚力,使健康站成為部落中交流與支持的重要平台。

042文健站.jpg
043高士社區發展協會.jpg
高士社區發展協會

高士社區發展協會位於屏東縣牡丹鄉高士村,成立於1994年,致力於推動部落的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。協會積極發展林下經濟,培育段木香菇、養蜂、養雞等產業,並舉辦部落文化體驗活動,如傳統排灣族婚禮與手工藝體驗,吸引遊客深入了解部落文化。協會還與學術機構合作,規劃種植段木,創立全國首個社區型菌種中心,推動香菇產業永續發展,並為族人創造就業機會。此外,協會參與多元就業開發方案,鼓勵年輕族人返鄉,為部落注入新活力。透過這些努力,協會成功結合文化與產業,帶動部落的永續發展。

46
47
高士歷史穀道

高士歷史穀道位於屏東縣牡丹鄉高士村,是一條具有深厚文化意涵的古道。過去,高士部落的族人需經由此陡峭的路徑,將收穫的稻穀從山下農田背回部落,因此被稱為「穀道」。由於坡度陡峭,行走困難,亦被稱為「英雄路」。穀道全長約1.2公里,沿途生態豐富,景色優美。步道兩側的扶手彩繪著排灣族的琉璃珠圖案,色彩鮮豔,展現部落的文化特色。行走在穀道上,遊客可體驗當年族人辛勤勞作的情景,並感受原住民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智慧。

044高士歷史穀道.jpg
48
045環湖公園步道.jpg
環湖公園步道

高士環湖公園步道位於屏東縣牡丹鄉高士村,是一條結合自然景觀與文化特色的步道。步道全程沿著湖畔,遊客可欣賞湖光山色,體驗原生植物的多樣性,並感受當地豐富的生態環境。此步道由部落居民手工打造,展現了原住民的傳統智慧與對自然的尊重。適合喜愛生態旅遊和文化探索的遊客前來體驗。

此外,夜間導覽活動讓遊客在夜晚探索步道,觀察夜行性動物和昆蟲,體驗不同於白天的生態景觀。建議提前與高士部落聯繫,確認夜間導覽的安排和預約方式。

49
高士佛永久屋

高士佛永久屋位於屏東縣牡丹鄉高士村,是在莫拉克風災後,為重建受災嚴重的高士部落而興建的永久住宅區。在世界展望會的協助下,部落居民選擇在高海拔區域重建家園,並於2015年完成遷村。這些永久屋不僅提供安全的居住環境,部分居民還將自家空間轉型為接待家庭,讓旅客體驗原住民的生活與文化。此外,永久屋周邊設有高士野牡丹神社公園,保留日治時期的神社遺址,並種植野牡丹花,成為結合歷史與自然的旅遊景點。 

046高士佛永久屋.jpg
047高士佛母樹園.jpg
高士佛母樹園

高士佛試驗地結合了部落的傳統領域概念,成為文化與生態共存的研究與保育場域。自日治時期以來,高士佛試驗地便承載著熱帶植物及高山植物的試種使命,經過多年來的發展,現已融入當地部落的傳統智慧與生態保護理念。試驗地中的大茄苳等知名生態景點,不僅是自然資源,也是族人記憶中的文化地標。透過結合部落傳統領域的概念,高士佛試驗地強調人與土地的深層連結,促進族人對傳統領域的認同與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,成為現代研究與原住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典範。

50
51
高士野牡丹神社紀念公園

高士野牡丹神社紀念公園融合歷史文化與自然生態,成為緬懷與傳承的重要地點。園內種植象徵當地文化的野牡丹(qaculju),此植物具藥用價值,過去族人常用其煎煮內服以緩解腹痛。園區保留日治時期神社遺址,並設有純白鳥居,象徵「純淨」,寄望土地的美麗與單純永續。野牡丹植栽不僅增添園區生態特色,也展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,使遊客在欣賞自然景觀的同時,感受高士部落獨特的文化與歷史氛圍。

048高士野牡丹神社紀念公園.jpg
倒映在水面上的建築物
高士佛駐在所

高士佛駐在所位於屏東縣牡丹鄉高士村,是日治時期設立的駐在所之一,見證了台灣原住民族與日本政府的互動歷史。此駐在所當時作為警察及行政據點,對當地居民進行管理與監控,如今則成為歷史文化遺址。高士佛駐在所的建築風格融合了當地特色,周圍景致優美,保存了昔日的文化記憶。透過此遺址,讓後人能深入了解過去殖民時期的生活脈絡與部落間的互動,是文化保存與教育的重要場所。

bottom of page